随笔:儿时的车与那些年的路 |
分类:从业心得 时间:(2022-09-13 04:13) 点击:605 |
儿时的车与那些年的路 张文胜 今天,开着自己的海马牌轿车,奔驰在焦克公路上,望着沿途川流不息的货运汽车,禁不住对儿时的车与路的记忆又一次在脑海之中呈现…… 儿时的我住在河南省沁阳县万善古镇,一个官道穿越古镇。那时的小镇,连拖拉机都不多见,更别说汽车了。农家常用的运输工具是一种木制的人力架子车,也可以套上牲畜拉车。轮子就像自行车的轮子,是铁制的圈和辐条,圈外面是橡胶带子。车架上可以坐人、载货。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产大队(现在的村委会)办的企业买了一辆东方红28型大拖拉机,我们小朋友每天去拖拉机旁转转、摸摸!那时的公路,其实只是走的人多、路面比大多数的乡间路直一些、宽一些,上面铺上一层薄薄的碎石沙子而已。 我第一次站在拖拉机拖车上的兴奋,至今掩饰不住,不时从大人的缝隙中探头看看疾驰而过的树木田野。拖拉机在坑坑洼洼的乡间路上行驶产生的剧烈颠簸便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全身就像散了架似的。颠得厉害时,都能把人颠得双脚离地再落下。第一次,站在拖拉机上的深刻记忆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拖拉机逐渐多了起来,穿越古镇的官道也向西1公里改道,由官道改称为国道。后来,生产小队有了小四轮拖拉机,再后来,“万元户”也购买了自家的小四轮拖拉机、上海50拖拉机。在那时的我看来,自己驾驶自家购买的上海50拖拉机拉货、犁地就是我的美丽愿望。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骑自行车去20多华里外的县城上高中,公路是宽敞的、坑坑洼洼的、柏油马路。经过两年加宽整修,变成了20多米宽的平整水泥路面,两边的杨树变成了我叫不上名字的花卉树木。路中间有钢制的隔离带、有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线……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面的”逐步被淘汰,出租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同时,私家轿车也开始进入富人家庭。 进入21世纪,农村公路越修越好,公共汽车、面包汽车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摩托车、机动三轮车也开始大量涌入普通居民家庭,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居民“出行难”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私家轿车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开始涌入普通百姓家。如今,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加入,让汽车这个曾经的高档商品越来越平民化。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拥有私家小轿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家庭都已经拥有两辆甚至更多的私家小轿车。而共享汽车、网约车等多类型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快速便捷。 而传统的架子车,反而是很稀罕了,大约只能在荧幕上才能见到了。唯有那架子车不需要加油、没有油烟、没有灰尘、不污染环境,仍呈现在我的记忆之中,时时向我叙说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那些年,没有听说过堵车、交通警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这些年,听到最多的是交通事故、事故认定书、保险公司、保单、申请理赔…… 如今,多么想回到儿时记忆与乡愁…… (张文胜2022年3月30日)
该文章已同步到:
|